
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,家有千金公子乃正常的家庭构件,每一个家庭的快乐至少有一半或一半以上来自于儿女,抚养孩子劳心劳力,但跟孩子带给大人的欢乐比起来近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想到自己二十出头就背井离乡,远离父母;又遥想天底下与我一样飘泊未在父母身边尽孝的游子,这父母养育儿女的目的为何?
没有目的!
相信很多身为父母的同龄人跟我一样,多希望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是录音机的录音键,又多希望自己的嘴巴和敲字的双手是播放键,把儿子女儿身上散发的童趣跃然纸上,但往往我们是徒劳,力不从心。我们的努力是百分百,写出来的效果却难及百分之一。
伴随儿子的成长,他的一言一行印入自己的脑海,难以磨灭,可想记录下来时却似乎找不到着力点,或者说找到着力点却难以形象鲜活地表述出来。
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,仔细思考一下发觉文学才是遗憾中的遗憾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孩子叫“爸爸”、“妈妈”,第一个“爸”字和第二个“爸”字之间间隔时间的长短可能带给你的感觉都是两种,再加上语音的高低与迂回更是有不同的笑果,你用文字记载下来,就成了干瘪瘪的“爸爸”“妈妈”,要真正能让人读文字就身临其境,那是别人的客套话呢!
近期,我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几乎超过了去年一年间的总和。儿子又回到了当初与我亲近的时光,从一岁到三岁间,儿子可是只要爸爸我的,妈妈外婆外公这些都属于第二梯队。三岁到四岁间,由于他经常感冒咳嗽,而且老婆那会儿在上班,工作、照顾孩子成了我的主攻。四岁到此前,一直都是他妈妈专职带他,再加上我早出晚归,跟孩子疏远了很多,很无奈。
孩子是需要陪的,感情是陪出来的。
周六带他去滇池边喂从西伯利亚飞来的第一批红嘴鸥;周日带他去看足球比赛。看他玩得精疲力尽却眉飞色舞地跟我说这说那,很是开心。两天不上班之于我的工作,损失可能是好几百,不过,父子情却是金钱买不来的,我们拼死拼活地努力工作,不就是为了孩子吗!
说到儿子的话语,我哭笑不得。儿子话之多,超出正常人想象,从每天睁开眼到晚上睡觉,我粗略估计他的句数,应该超出了科学统计的一个人正常话量2700-3000句之间的两倍,甚至还多!
他的话多,缘起他老爸我的“荼毒”:还没满月时,我那激动难以言表,捧他在手心,让他的小脚丫蹬着我的肚子,我就不停地跟他说话,也不管他听不听得懂,未满月的孩子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,嘴里哼哼唧唧地应和着我。之后在半岁时,他就对印度歌曲特感兴趣,8个月跟《天线宝宝》形影不离。
最不可思议地是,这臭小子嘴角也跟他老爸我一样长了一颗痣,更离奇地是竟然也长在右边,这样的遗传当然是令我开心的,唯一不好的是他遗传了我小时候的小毛病,气管炎。从半岁的第一次发烧和咳嗽开始到如今,他折腾我们够呛。其中酸苦,只能自己默默念叨。
虎父无犬子,儿子的精品语录数不胜数,以前我曾记录过他的“外星人怎么会知道地球人的电话”,就在前几天,天气略冷,他要我背他,但他不明说,拐了一个弯:“爸爸,我有点冷哦。”然后迅速绕到我前面,意图相当明显,要我抱他。
背他在背上,我就假装:“哼,你骗我,就是想爸爸背你!”
“不是的,我求求你了,你相信我一次嘛!”
我继续假装不屑地“哼”他在我背上晃来晃去,笑地咯吱咯吱。
跟他闹了几分钟,他话锋一转:“爸爸,你不相信我,我有点生气了。”
我当然是继续逗他。他又来了:“爸爸,你再不相信我,我开始兴奋了!”
我正奇怪,何来的“兴奋”,可能觉得用词不妥,他紧急转向:“爸爸,我愤怒了!”原来是把“兴奋”和“愤怒”混为一谈了。
准确说,“兴奋”应该是“兴愤”才对吧?!而且这兴奋,应该属于他老爸我才对。
这种感觉的描述就算再难,还得把深印在脑海中的一点一滴记述出来。朴素但精彩,徒劳但有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