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,平时到超市购物,也都是需要找补零钱,毕竟谁家里也不是开矿的,但是我们在观看影视剧的时候,可能大家也都发现一个问题,一些古装剧里面会出现这样的场面,很多侠客到饭馆吃饭和住店,对着小二喊:小二,结账,等小二屁颠跑过来的时候,这些手拿宝剑的侠客,扔下一锭银子潇洒地离去,给观众感觉古人消费真豪气,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,古人出门消费真的不需要找补零钱吗?
实际上,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金银从来都不是官方发行的主流货币,主要原因是古代开采技术落后,所以市面上金银量相对较少,市场价码太高,很难承担起市场主流货币的职责,虽然金银是人人认可的硬通货,但是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可望而不可即。在古代老百姓的民间消费中,日常开销主要的流通货币是铜钱,它就好比现在的一元纸币一样。市场上低于这个价格的物件很少,找补的机会不多。也比较方便。
在古代各个时期,一两银子大约可以兑换1000到1500个铜钱,民间的贫苦老百姓,有很多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使用过金银,远的不说,就我的外婆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穷苦家庭,他们家里几十年都没有见过银子和金子,可见金银在民间是稀罕物。
【红楼梦】里的四大家族,那些小姐夫人个个穿金挂银,而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却只穿着粗布衣服,这一点足以说明在古代金银主要流通于上流社会,后来离开大观园的时候,精通人情世故的刘姥姥深得东家欢心,拿走了青纱一匹,一个实地子月白纱,两个茧绸,两匹绸子,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,四块包头,一包绒线,还有些许旧衣服和吃食,钱财方面更是收获颇丰,王熙凤给了八两银子,王夫人给了100两。贾母给了两个笔锭如意的簪子,这对于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来说,可能只是九牛一毛,但是对于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家来说,足够在当地置办田产和房屋,在乡下过上体面的乡绅生活,可见金银在古代的购买力有多强。一般人家根本就使用不起。
古代颇有家资的中产阶级出门购物,也会带一些银两,毕竟购买高价格的物件,铜钱的价码实在太低。这就好比用几麻袋硬币上4S店购车一样很不方便,当然我们不用替古人担忧,他们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,古人用银子购物的时候,一般都会自带三样东西,分别是比较精准的小秤,还有剪子和小锤子。结账需要找补零钱,直接用这三种物件进行切割银两,虽然有些费力,但总比带几十斤铜钱要强很多。切割银两对于商家来说也比较放心,毕竟古代也有很多人造假银锭,只有切割开来看看,商家也才能确定银子真假和成色,然后才可以放走购物的人。
所以说,影视剧里面那些下一顿馆子就花掉一大锭银子的场景,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,艺术源于生活,但高于生活,这样的场面我们权当娱乐吧。不能当真,你们说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