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的母亲1958年出生,家里兄弟姊妹五个,她是老大,外公身体也不好,所以母亲小学毕业就辍学,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,刚开始给生产队放牛,一天算半个工【一个整工10份工分】,到了15岁那年,参加大集体生产劳动,一天挣一个整工,实际上这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,也算是占了大便宜。
生产队的劳动,主要就是种水稻和玉米,男人耕地,女人负责除草和施肥,根据母亲回忆,有时候一天从早上天刚蒙蒙亮就下地开始干活,中午回家吃饭1个小时左右,晚上太阳快落山再回家吃饭,有时候农忙季节,吃完晚饭,还需要挑灯夜战。在那个年月,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干活,有些人埋头苦干,有些人喜欢偷奸耍滑,特别是到了晚上举火把的时候,老实本分的人在田里埋头苦干,狡猾的人躲到小树林里面呼呼大睡,收工点名报道一下,一样领取工分。
由于外公身体不好,无法参加劳动,只能帮生产队喂猪,一天也算半个工,外婆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,平时干活特别卖力,从来不会迟到和早退,队里经常评给她生产标兵,即便是这样,一年下来,收入也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,根据我母亲回忆,我们村里由于人多地少,所以年底分红,最多也就是几百斤粮食,丰收年有些家庭还能分红几十元钱现金。能够分红已经非常不错,即便不够吃,来年吃糠咽菜也能凑合对付过去,还有很多家庭基本上每年都拉饥荒,甚至年底的分红还不够还去年欠生产队的钱。外婆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,有时候自己家里养两头肥猪,一头年底卖了换钱,一头杀了自己吃,杀出来的猪肉一半需要上缴生产队。也算是缴纳个人所得税吧。
当然每个地方的基础条件和人口数量不一样,这也导致各个地区的收入差距很大,根据我母亲回忆,在云南这边,很多大山上的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大,气温太低,粮食产量少,所以根本吃不饱饭,而一些山脚下平坦地区的生产队,粮食产量高,自然每年也就能够多打些粮食。村民们日子也就更加好过一点。在那个年月,自然条件的差距甚至直接影响到孩子找对象,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到粮食丰产的地方,自己可以吃饱饭,同时也可以补助娘家一些粮食,这种愿望就和90年代乡下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到城里一样非常迫切。
一家人辛苦一年,家里也就只能分200市斤稻谷,300市斤玉米,外加100元左右的分红,不过外婆是一个过日子比较细的人,勤俭持家,日子还算是过得去。后来我给他们算了一笔账,如果按照一个家庭分红100元来算,家里两个半劳动力,一年出去过年休息5天,360天全勤,900个工作日净赚100元现金,一个工作日才合1毛钱左右。当然这个算法不太客观,除了分红还有粮食,但是粮食是用来解决一家人生计,况且还不够吃,所以辛苦一年下来,根本没有什么盈余。
即便生活如此艰辛,但是大家还是觉得非常快乐,因为人和人差别不大,收入也差不多,有时候逢年过节,大家伙还需要到生产队一起吃忆苦饭,回忆解放前的苦难日子,然后对今天的幸福生活表示更加珍惜,这也是那个年代对下一代最切合实际的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方式,应该说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家长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