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出生在云南大山深处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,这里交通不方便,村民们出行靠走,通信靠吼,80年代由于大米紧缺,大家平日里的主食基本上都是玉米面,有些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可以吃上杂粮,也就是把大米和玉米面掺在一起。
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,他家的老大当兵复员之后,分配到了城里工作,也算是有了铁饭碗,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,他偶尔也会开着那辆绿色吉普车回村里看望父母兄弟,经常贴补和接济家里,所以他们家的日子过得比别家光滑一些。
有一年他家小儿子结婚娶媳妇,老大开着那辆绿色小吉普,跟车的队伍还有三辆小轿车,声势浩大,场面壮观,轿车里面坐着好多漂亮干净的城里人,村里的妇女和孩子都围着他们远远观看,也不敢走上前去打招呼,特别是那些女人和孩子都穿着白衬衫和花裙子,脚踏黑得发亮的皮鞋,我记得村口的大树下面有一个秋千,有个城里的孩子也想和我们一起荡秋千,结果被他母亲给拽走了,边走还边在孩子耳朵旁悄悄嘀咕,估计是嫌弃我们这群孩子太野和太脏,或许身上还有很多虱子,当时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城里孩子和我们在一起确实鹤立鸡群,但是便不知道他们有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童年和未来。
上午接亲的队伍带上唢呐吹手,还有那三辆城里来的小轿车,一起到女方家里接亲,场面非常壮观,结亲的双方家长都笑得合不拢嘴,毕竟在80年代,用轿车接亲的农村家庭屈指可数,这不亚于古代的八抬大轿,城里人给足了他们面子。下午新娘接进门以后,大门口开始燃放鞭炮,唢呐也响起来,村里的账房先生在大门口摆上一张桌子,再铺上一块红布,前来喝喜酒的人看到红布就知道这里是记账随礼的地方,很多人在随礼的同时,还会随手翻看一下大家送礼的金额,有五毛的,也有一元的,当看到城里人随礼金额的时候,大家都议论纷纷,他们竟然随礼2元或者5元。

实际上在那个年代,城里亲戚到乡下吃酒席,对于这家人来说,本来就是天大的面子,村里人往往会把他们当做上宾对待,城里来的客人都会被请到里屋吃饭,这里相对比较安静和卫生,而且饭菜也更加精细一些,在我的印象里,城里人的主食是白花花的米饭,配菜三荤五素,而别的客人配菜二荤六素,主食也都是玉米面和大米混合的杂粮饭。
现在看来,这样的待客方式真的不可思议,同时也让人无法接受,但是在那个年代,村民们还是非常理解这样的待客之道,也不觉得有什么委屈,大家乡里乡亲,低头不见抬头见,怠慢了不会计较什么,城里人身娇肉嫩,乡下很多粗糙的食物他们确实吃不惯,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而对于村里人来说,城里人参加农村婚礼,其角色就像现在的特邀嘉宾一样尊贵,这本来就是一种撑门面的好事情,所以大家也都习以为常,见怪不怪。